
巴東色海國席,因希盟候選人卡魯巴耶在投票前3天病逝,導致該席選舉被迫展延,沒與全國大選同步的該席,競選氛圍也因而完全不一樣,並且籠罩在全國各地四起的極端言論下。
全國大選期間,各政黨陣線還不知道自己可以獲得多少支持率,於是小心翼翼競選,隻拿出各自的政績、施政理念或競選宣言來競爭,當然也開始有政黨在社媒煽動宗教種族情緒以獲得支持。
大選的票箱開出來,希盟獲得了城市、半城鄉以非巫裔為主的選民支持,國盟尤其伊斯蘭黨橫掃馬來票,國陣則馬來支持率大跌,流失至國盟,三方議席不過半,最後國家元首諭旨組團結政府,安華任相,國陣希盟共組中央政府。
大選剛落幕,巴東色海選舉這時才要上演,然而在北馬橫掃絕大多數國席的伊斯蘭,以贏得43個國席成為大贏家,如今也讓它更大膽的煽動種族宗教情緒。
不論是面子書、TikTok平台,都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極端言論,國盟土團黨候選人這時就用上粗俗字眼“通姦”形容中央政府激起千層浪。
其實,這也凸顯了土團黨和伊斯蘭黨本身在同一個“馬來市場”上競爭,尤其前者得票並不如伊黨,更要和伊黨比較看誰比較極端。
不過,這導致“遲來”的巴東色海選舉氣氛,籠罩在各種極端言論下。
國盟主導著極端言論煽風點火,希盟忙於反擊和滅火,原本應該關注選區發展、改善的民生問題逐漸失焦,使得巴東色海已形成“極端保守對壘中庸多元”的擂台;由於此國席選民有13萬人,馬來選民約六成,印裔和華裔選民各近兩成,因此這也是我國多元社會結構的縮影。
這場“遲到”的選舉成績,可被視為國家未來究竟會走向極端保守或是多元中庸的指標,筆者發現,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馬來選民不滿極端言論,但他們會否藉由手中一票,將越來越囂張的極端言論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