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4日訊)物價高漲,就連中藥也不例外,很多貧困老人,以及相信傳統中藥多於西藥的長者,都以社團組織開辦的施醫贈藥診所,作為求醫問診之處,以減輕醫療上的負擔。
北海德教會紫威閣和世界紅卍字會北海分會的施醫贈藥,因新冠疫情而停辦了2年多,如今疫情趨緩,已於去年9月恢複運作。


至於詩布朗再也佛教會和北海佛教會,則分別於去年7月和今年4月,恢複施醫贈藥。
在紫威閣和紅卍字會負責義診的歐陽元永中醫師(70歲),受訪時坦言,如今中藥價格,比起疫情前漲了30%至40%,因此有很多貧困老人,都會來紫威閣尋求中醫。


“一般上看中醫都需要花費70至80令吉左右,而我們的中藥都是從中國進口,並在大馬重新包裝。”
他說,紫威閣中醫診所也有提供針灸服務予有需要的病人,特別是年長者,他們也比較相信傳統中藥多於西藥。


他也提到,自去年9月恢複施醫贈藥後,北海紅卍字會有很多藥物因放太久逾期了,而被迫丟棄,因此需重新添購新藥物,但數量不比疫情前來得多。
“現在中藥成本價格也逐漸上漲,疫情前一瓶藥水成本才20令吉,如今已漲至30多令吉,所以我們也不敢添購太多,以免出現浪費情況。


紫威閣的義診時間是每周二和周五,下午2時至3時。北海紅卍字會也是每周二和周五,下午6時30分至7時30分。
上述2個組織義診皆是免費登記,其中紫威閣的裝藥瓶罐會象征式收一個2令吉,用完還來瓶罐就會歸還錢。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 不受影響
盡管中藥價格逐漸上漲,但慈愛功德會會長許立全強調,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的施醫贈藥,不受影響,依然提供施醫贈藥。
“漲價並不重要,最重要是我們能造福社會大眾,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他披露,這裏共有3名義務中醫師,而這裏是完全不收費,購買藥物費用都是從大眾捐助所撥出來。
“畢竟我們施醫贈藥都是非營利組織,希望公眾能繼續捐款,造福更多社會有需要人士。”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自去年7月複辦施醫贈藥,病黎人數也逐漸恢複疫情前約30多人,包括友族也來看診。



該會義診時間是每周三,晚上8時至10時,乃慈愛功德會屬下一個小組,並分成檳島、威省及雙溪大年3個組別,在不同地區提供施醫贈藥服務。
“目前,雙溪大年因之前有中醫師離世,暫未找到新的中醫師,所以那邊還沒恢複施醫贈藥。”
北海佛教會 目前可負擔
北海佛教會主席彭文宗指出,該會提供的施醫贈藥,之前每人都會象征性收2令吉,目前中藥一直在漲價,未來是否會調整收費,胥視情況與開會討論,現階段我們還能負擔得起醫藥成本。


他說,若有病人要求多拿一份藥物,那就要多付10令吉,這主要是避免出現浪費情況。
“我們這裏的施醫贈藥成本開銷,主要是靠一半的樂捐,另一半是來自資源回收。”
從1978年創立該施醫贈藥,至今45年了,一直駐守在場的陳文進中醫師指出,這裏向來都是平民化為主,但隨著中藥價格越來越昂貴,希望社會大眾能給予捐助,繼續支持該服務,以幫助貧困人士。


北海佛教會甫於今年4月重啟施醫贈藥,目前病黎已恢複疫情前差不多一半人數。之前每次都有30至40名病人來看診。
該會義診時間是每周一和周四,晚上8時至10時,每次有4名中醫師看診。
明年中醫師 需有執照
陳文進指出,明年,北海佛教會施醫贈藥的所有中醫師,都必須取得合格執照,因為衛生部有嚴格規定2024年中醫師也要有準證,以保障病人的安全。

他說,這裏共有10名中醫師,以及12名配藥師,而取得合格準證的中醫師,目前有6至7人,其餘的還在審核中。
“前來求醫的病人,多數是患有3大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與高膽固醇等問題人士。”
他也說,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前者是用於長期進行身體調理,後者則是控制病情,因此這也是為何大多數前來的病人,都是上了年紀人士。


紫威閣 增不少新病患
紫威閣閣長曾文忠說,自去年9月複辦施醫贈藥後,該中醫診所增添了不少新的病患。
“我們的義診時間是每周二和五,下午2時至3時,登記時間則從下午1時30分至3時,直至結束為止。”

除了施醫贈藥,該閣也提供病黎申請醫藥援助金,尤其是腎病患者,他們需要時常洗腎打針。
他強調,該閣秉持弘揚德教,積極推動福利慈善工作,如今重啟施醫贈藥,以及救濟貧病等慈善工作,希望社會善心人士能捐助該閣慈善福利基金,以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士。
他也透露,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三日都會舉辦師尊誕宴會,而今年已來到第62年,並借此籌款,所有款項所得全數捐予慈善福利基金用途。若有盈餘,將分捐給其他慈善團體。
北海紅卍字會 病人少
世界紅卍字會北海分會主席朱明進說,自該會重啟施醫贈藥,病黎人數比起疫情前減少了很多,目前每次僅有不到5人前來,有時一天隻有兩三個人,有時甚至整天都沒有人來。
“疫情前,這裏的中醫義診,最多一天大概會有10人前來,後來因疫情停了2年多,直至去年9月複辦,病黎反而變得更少了。”

雖然病黎人數不盡理想,但他強調,該會施醫贈藥組仍會繼續做下去。
他透露,該會自40年前就有施醫贈藥服務,當時還分成中醫與西醫兩個部分,而甘榜孟加裏的舊會所還持有西藥執照,但自從2013年遷移至甘榜牙也路的新會所後,就僅剩下中醫義診了。

“之前舊會所一帶有不少貧困家庭及中下階層人士;而搬來新會所附近,都是中上階層人士,因此這裏才逐漸減少前來求醫的人士。”
他強調,該會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理念,除了提供施醫贈藥,也協助社會貧困人士,比如每年辦會慶籌募一筆慈善教育基金,以捐助郊區華小的貧寒生,還有布施貧老活動,希望拋磚引玉,影響更多人去協助有需要的人士。
病人:外面中醫費 越來越貴
●翁貴英(67歲,紫威閣求醫):
疫情前有來這裏看病,間中因管製令而停了2年多,如今恢複施醫贈藥,我也重返繼續複診。
我之前因跌傷問題,有人介紹來這裏求醫,覺得這裏的醫藥服務很不錯,畢竟外面的中醫費都越來越貴了。

●馬先生(64歲,紫威閣求醫):
我是最近經親友介紹而來這裏求醫,剛好也是住在附近,除了拿補肝藥水,也接受針灸服務,以減輕耳鳴的問題。
普通外面的針灸療程,每次也要40至70令吉左右,而這裏我會隨緣給紅包2令吉,以代表我的一個謝意。 ”
●A.馬尼甘(76歲,詩布朗再也佛教會求醫):
我有腳疼的問題,每次來這裏都是尋求針灸服務,至今有5至6年了。
由於病情有一些改善,所以我介紹朋友M.拉嘉威姆前來求醫,了解情況,他之前脊椎骨動手術,有影響到睡眠。

●王(火傑)(57歲,叻沙小販,詩布朗再也佛教會求醫):
我有腳冷的情況,來這裏針灸與服藥約3至4次後,情況有改善一些。
外面普通看一次中醫,都要至少50令吉,所以我也帶85歲母親來這裏求醫,因為她的手腳總是有麻痹情況。
●黃勇鉌(54歲,辦公室助理,北海佛教會求醫):
因胃病與眼睛問題,來這裏求醫有3至4次了,剛好工作地點搬來這裏,所以放工後就順便過來看病。
普通外面看診一次,都要至少50至60令吉,這裏可以減輕負擔,而且我的病情在針灸與服藥後,有改善了一些。
●楊憲達(41歲,銷售員,北海佛教會求醫):
我有手部麻痹情況,在朋友介紹下,第一次來這裏求醫。
聽說這裏的醫療服務不錯,平常我是要到檳島南華醫院看中醫,雖然收費介於40令吉左右,但要長途去到那裏,所以就來這裏嚐試一下。

●林玉音(裁縫師,66歲,北海佛教會求醫):
多年前因為不小心碰撞,導致腳部長期疼痛,更因此打石膏3次花費約7000令吉,但依然沒有改善病情。
當時由於MCO關係,這裏關閉,所以我去外面看診,3年期間也打石膏3次;慶幸這裏已恢複了,我也來看了3次醫生,經針灸與吃藥,病情總算有改善與減輕了一些。

報導/攝影:陳碧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