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4日讯)物价高涨,就连中药也不例外,很多贫困老人,以及相信传统中药多于西药的长者,都以社团组织开办的施医赠药诊所,作为求医问诊之处,以减轻医疗上的负担。
北海德教会紫威阁和世界红卍字会北海分会的施医赠药,因新冠疫情而停办了2年多,如今疫情趋缓,已于去年9月恢复运作。

至于诗布朗再也佛教会和北海佛教会,则分别于去年7月和今年4月,恢复施医赠药。
在紫威阁和红卍字会负责义诊的欧阳元永中医师(70岁),受访时坦言,如今中药价格,比起疫情前涨了30%至40%,因此有很多贫困老人,都会来紫威阁寻求中医。


“一般上看中医都需要花费70至80令吉左右,而我们的中药都是从中国进口,并在大马重新包装。”
他说,紫威阁中医诊所也有提供针灸服务予有需要的病人,特别是年长者,他们也比较相信传统中药多于西药。


他也提到,自去年9月恢复施医赠药后,北海红卍字会有很多药物因放太久逾期了,而被迫丢弃,因此需重新添购新药物,但数量不比疫情前来得多。
“现在中药成本价格也逐渐上涨,疫情前一瓶药水成本才20令吉,如今已涨至30多令吉,所以我们也不敢添购太多,以免出现浪费情况。


紫威阁的义诊时间是每周二和周五,下午2时至3时。北海红卍字会也是每周二和周五,下午6时30分至7时30分。
上述2个组织义诊皆是免费登记,其中紫威阁的装药瓶罐会象征式收一个2令吉,用完还来瓶罐就会归还钱。
诗布朗再也佛教会 不受影响
尽管中药价格逐渐上涨,但慈爱功德会会长许立全强调,诗布朗再也佛教会的施医赠药,不受影响,依然提供施医赠药。
“涨价并不重要,最重要是我们能造福社会大众,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他披露,这里共有3名义务中医师,而这里是完全不收费,购买药物费用都是从大众捐助所拨出来。
“毕竟我们施医赠药都是非营利组织,希望公众能继续捐款,造福更多社会有需要人士。”
诗布朗再也佛教会自去年7月复办施医赠药,病黎人数也逐渐恢复疫情前约30多人,包括友族也来看诊。


该会义诊时间是每周三,晚上8时至10时,乃慈爱功德会属下一个小组,并分成槟岛、威省及双溪大年3个组别,在不同地区提供施医赠药服务。
“目前,双溪大年因之前有中医师离世,暂未找到新的中医师,所以那边还没恢复施医赠药。”
北海佛教会 目前可负担
北海佛教会主席彭文宗指出,该会提供的施医赠药,之前每人都会象征性收2令吉,目前中药一直在涨价,未来是否会调整收费,胥视情况与开会讨论,现阶段我们还能负担得起医药成本。

他说,若有病人要求多拿一份药物,那就要多付10令吉,这主要是避免出现浪费情况。
“我们这里的施医赠药成本开销,主要是靠一半的乐捐,另一半是来自资源回收。”
从1978年创立该施医赠药,至今45年了,一直驻守在场的陈文进中医师指出,这里向来都是平民化为主,但随着中药价格越来越昂贵,希望社会大众能给予捐助,继续支持该服务,以帮助贫困人士。


北海佛教会甫于今年4月重启施医赠药,目前病黎已恢复疫情前差不多一半人数。之前每次都有30至40名病人来看诊。
该会义诊时间是每周一和周四,晚上8时至10时,每次有4名中医师看诊。
明年中医师 需有执照
陈文进指出,明年,北海佛教会施医赠药的所有中医师,都必须取得合格执照,因为卫生部有严格规定2024年中医师也要有准证,以保障病人的安全。

他说,这里共有10名中医师,以及12名配药师,而取得合格准证的中医师,目前有6至7人,其余的还在审核中。
“前来求医的病人,多数是患有3大慢性疾病,如高血压与高胆固醇等问题人士。”
他也说,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前者是用于长期进行身体调理,后者则是控制病情,因此这也是为何大多数前来的病人,都是上了年纪人士。

紫威阁 增不少新病患
紫威阁阁长曾文忠说,自去年9月复办施医赠药后,该中医诊所增添了不少新的病患。
“我们的义诊时间是每周二和五,下午2时至3时,登记时间则从下午1时30分至3时,直至结束为止。”
除了施医赠药,该阁也提供病黎申请医药援助金,尤其是肾病患者,他们需要时常洗肾打针。
他强调,该阁秉持弘扬德教,积极推动福利慈善工作,如今重启施医赠药,以及救济贫病等慈善工作,希望社会善心人士能捐助该阁慈善福利基金,以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士。
他也透露,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日都会举办师尊诞宴会,而今年已来到第62年,并借此筹款,所有款项所得全数捐予慈善福利基金用途。若有盈余,将分捐给其他慈善团体。
北海红卍字会 病人少
世界红卍字会北海分会主席朱明进说,自该会重启施医赠药,病黎人数比起疫情前减少了很多,目前每次仅有不到5人前来,有时一天只有两三个人,有时甚至整天都没有人来。
“疫情前,这里的中医义诊,最多一天大概会有10人前来,后来因疫情停了2年多,直至去年9月复办,病黎反而变得更少了。”

虽然病黎人数不尽理想,但他强调,该会施医赠药组仍会继续做下去。
他透露,该会自40年前就有施医赠药服务,当时还分成中医与西医两个部分,而甘榜孟加里的旧会所还持有西药执照,但自从2013年迁移至甘榜牙也路的新会所后,就仅剩下中医义诊了。

“之前旧会所一带有不少贫困家庭及中下阶层人士;而搬来新会所附近,都是中上阶层人士,因此这里才逐渐减少前来求医的人士。”
他强调,该会秉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理念,除了提供施医赠药,也协助社会贫困人士,比如每年办会庆筹募一笔慈善教育基金,以捐助郊区华小的贫寒生,还有布施贫老活动,希望抛砖引玉,影响更多人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
病人:外面中医费 越来越贵
●翁贵英(67岁,紫威阁求医):
疫情前有来这里看病,间中因管制令而停了2年多,如今恢复施医赠药,我也重返继续复诊。
我之前因跌伤问题,有人介绍来这里求医,觉得这里的医药服务很不错,毕竟外面的中医费都越来越贵了。

●马先生(64岁,紫威阁求医):
我是最近经亲友介绍而来这里求医,刚好也是住在附近,除了拿补肝药水,也接受针灸服务,以减轻耳鸣的问题。
普通外面的针灸疗程,每次也要40至70令吉左右,而这里我会随缘给红包2令吉,以代表我的一个谢意。 ”
●A.马尼甘(76岁,诗布朗再也佛教会求医):
我有脚疼的问题,每次来这里都是寻求针灸服务,至今有5至6年了。
由于病情有一些改善,所以我介绍朋友M.拉嘉威姆前来求医,了解情况,他之前脊椎骨动手术,有影响到睡眠。

●王(火杰)(57岁,叻沙小贩,诗布朗再也佛教会求医):
我有脚冷的情况,来这里针灸与服药约3至4次后,情况有改善一些。
外面普通看一次中医,都要至少50令吉,所以我也带85岁母亲来这里求医,因为她的手脚总是有麻痹情况。
●黄勇鉌(54岁,办公室助理,北海佛教会求医):
因胃病与眼睛问题,来这里求医有3至4次了,刚好工作地点搬来这里,所以放工后就顺便过来看病。
普通外面看诊一次,都要至少50至60令吉,这里可以减轻负担,而且我的病情在针灸与服药后,有改善了一些。
●杨宪达(41岁,销售员,北海佛教会求医):
我有手部麻痹情况,在朋友介绍下,第一次来这里求医。
听说这里的医疗服务不错,平常我是要到槟岛南华医院看中医,虽然收费介于40令吉左右,但要长途去到那里,所以就来这里尝试一下。

●林玉音(裁缝师,66岁,北海佛教会求医):
多年前因为不小心碰撞,导致脚部长期疼痛,更因此打石膏3次花费约7000令吉,但依然没有改善病情。
当时由于MCO关系,这里关闭,所以我去外面看诊,3年期间也打石膏3次;庆幸这里已恢复了,我也来看了3次医生,经针灸与吃药,病情总算有改善与减轻了一些。

报导/摄影:陈碧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