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不老·他們的故事◢ 大山脚明新传统理发店 靠磨剪刀走过一甲子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時光不老·他們的故事◢ 大山脚明新传统理发店 靠磨剪刀走过一甲子

    (大山脚2日讯)大山脚老街上,明新理发兼修磨剪刀店铺,已走过悠悠一甲子岁月,砂轮磨刀石至今还转不停,默默给一众理发师、裁缝师,打磨着一把把锋利的剪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不只是这两类服务对象会上门,凡工作需配备刀刃工具,如菜刀、刀子的,也会到大山脚拿督余水清路门牌124号老店,让这位83岁的老师傅王木镇打磨工具。



    拍摄:罗健杰

    王木镇工作专心致志,在一台砂轮磨刀石机器旁,把顾客的理发小剪刀给磨得锋利。
    老店就在大山脚拿督余水清路旁,顾客不怕找不到;不然,就认住这盆开得灿烂、漂亮,在街边非常显眼的花树吧!

    当然,多数登门“利其器”者,都是带着一整套理发剪刀和电剪的理发师,他们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来自外坡。

    王木镇是一名理发师,经营该店60多年间手握剪刀理发,后期却变成磨剪刀为主。当年这行业竞争激烈,美发店带动新潮流,冲击传统理发店,他自学修磨剪刀工艺,除了理发也添加帮理发师磨剪刀的服务。

    他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大山脚的传统理发店一度兴盛,顾客甚至需领号码牌等候轮流剪发,如今许多店家已被淘汰,仅剩他一家尚在经营,无人接班下会做到退休为止。

    “我因为有磨刀,才可以维持到这么久,不然我根本不能生存。”

    受访期间,一名从吉南巴东色海,独自骑摩哆到大山脚的巫裔理发师阿沙里(32岁),找上他磨剪刀。健谈的王木镇拿起剪刀仔细端详,便走到理发室后方一个幽暗的小房间,专心致志投入工作。

    那里有好几台磨刀石的机器,他逐片刀刃、逐把剪刀的打磨,反复试剪、试用,满意了才交给顾客。

    顾客递过来的理发工具,王木镇都会先一一试用,检查其功能,也是他提供的服务之一。
    这座平面圆形的砂轮磨刀石,是王木镇专门用于磨电剪刀片。

    再锐利都会钝

    阿沙里说,细小的头发,虽是一剪就断,但每天用来剪发的剪刀或电剪,用上一段时间后,刀刃再锐利都会变钝。

    “只要理发时,发现手感不是那么好,感觉不爽,顾客在剪发时也不甚舒服,就表示是时候要打磨工具了。”

    他说,打磨的时间点不一,他平均每一两个月就要打磨,也视理发店内的顾客量而定。

    从事理发行业有13年的他,甫于今年在巴东色海开设了自己的理发店,他透过同业的口中得知“明新”这间老字号。

    “大山脚这间距离我是最近的,不然就得到更远的槟岛,当然双溪大年也有这类服务;不过,这样的老字号已很难找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木镇有一双匠人之手,给顾客的工具磨利。

    理发磨剪刀 就一生了

    出生在大山脚拿督余水清路的王木镇,除了理发和磨剪刀,并没有做过其他工作,他是跟父亲学理发,年轻时一度随父到柔佛和新加坡,但他选择返乡创业。

    “以前那年代,父亲做什么,儿子多少都会碰一些,一学上来,就靠这门手艺养活一家。”

    王氏的父亲育有5男4女,但只有排行第3的他和一名弟弟学理发。王木镇与来自怡保,同是理发师的妻子林晓英,婚后育有4名子女。

    环视王木镇的店,四周堆满剪刀、电剪、工具,偶尔还可以在桌子杂物堆中,发现当年用来派给顾客,等候理发的传统号码牌,理发柜台上更可以找到一两把传统手动剪发器。

    “以前没有电剪,就是用手动剪发器,有一些乡村理发店没电源供应的,也会购买这类剪发器来剪发。”

    王木镇习惯了在狭小的工作室里工作,四周围都是他的工具,磨利剪刀后,这时他给顾客的电剪和剪刀检查一番。
    王木镇右手握着的,便是难得一见的传统手动剪发器,左侧则是现代化的电剪;他觉得,日本品牌的工具最好用。

    打磨功夫藏店后 不易偷师

    打磨剪刀对王木镇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诀,他为顾客打磨剪刀时,也请记者参观其工作室。

    “只需磨到锋利就可,但这门功夫起初学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很多店都不会公开给你看,那年代要赚人家的钱非常不易。”

    他说,无师自通一开始不顺遂,磨不平,顾客就“呱呱叫”投诉,其中弯剪刀的弯曲刀刃,最难磨。

    王木镇说,理发用的剪刀和电剪刀刃,只要不锋利了就得打磨,没有特定期限,看剪刀使用率。

    “如今,有些理发店的生意少,剪刀少用,也就很少拿来打磨了。”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剪刀的刀刃对一间理发店的生意,影响可大可小。他说,用锋利的剪刀理发,顾客不会被剪刀“扯”头发。

    理发师阿沙里(右),从巴东色海远道而来,让王木镇修磨剪刀和电剪。
    堆满杂物的桌上,发现王木镇以前分派给顾客的号码牌,其中号码来到83,可见该店昔日的风光。

    “小孩来剪发,如果他喊痛,他下次就不要来了。”

    顾客来自裁缝理发店

    王木镇说,以前有医院、裁缝店、理发店等对象,把剪刀送上门来打磨,除了本地顾客,也包括吉打双溪大年、高渊爪夷、居林等。

    “目前,磨剪刀的固定顾客依然有,只是如今行情非常坏,疫情改变了一切,这行已很难赚钱,但早在30、40年前的生意非常好,那时磨剪刀订单简直接不停。”

    他说,以前磨一把剪刀才10多、20多分,如今磨一把需要15令吉,电剪则是来到25令吉的价位。

    王木镇和妻子住在阿尔玛花园住家,每天独自骑摩哆往返理发店和住家,尽管年事已高,但视力依然保持,因此能独骑摩哆,由于生意量减少,如今他早上10时来开店,下午2时就回家休息。

    他补充,修磨剪刀行业已没人愿意做,孩子也无意接手,自己做到退休就结业。

    除了提供磨剪刀的服务,店内也卖起裁缝剪刀来。
    还是会有一些顾客,上门来给“宝刀未老”的王木镇理发和染发;平时,他是自己给自己染发。
    明新理发店内堆满各种工具和杂物,稍不留意,王木镇的身影,就“消失”在这间伴随他走过一甲子的老店。

    新潮发型 当年不敢剪

    说起当年的传统理发店,王木镇说,早期年代民风保守,美发店带动新潮流发型,他当时根本不敢剪,怕被顾客骂,因社会不能接受标新立异和前卫的发型。

    “如今时过境迁,就连老人也要到美发店,能接受新发型了。”

    他说,当年理发店竞争激烈,若有聘请到漂亮的女理发师,就会吸引多一些顾客到来,当年他一度聘请多达7名员工,也收学徒。

    也是日新校友的他分享一件趣事,当年严苛的日新中学已故校长宋万庆,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学生头发过长当年还一度让其理发店,到学校礼堂为学生“上门服务”剪发。

    报导/摄影:罗健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