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米價近期波動,在家種菜的“菜友”問筆者,是否連稻米都要自己種來自給自足了?
數名菜友和筆者一樣,早在2020年疫情爆發、無法出門,就開始在家裏空地種菜,大家都是雙薪家庭上下班,故所種蔬菜首選較易生長和照料,如羊角豆、莧菜、蕃薯葉、薄荷、香葉、青蔥等及其他水果。
種菜好處多不勝數,吃得健康也能把種菜當運動,加上巴刹蔬菜不見得便宜,隨便買幾樣菜都要價20令吉以上,自耕菜最大好處是幫助節省日常開銷,一旦掌握種菜的訣竅,就能實現部分“蔬菜自由”及自給自足。
當然,在家種稻實屬開玩笑,因不可能實現,首先屋子空地不足,加上種稻需有排水和技術要求;當然,如果可以,也不要來到連米都要自己種的地步。
盡管大家都是在家種菜,但米飯始終是一日三餐不可缺乏的主食,那麼就得買米。對小家庭而言,吃米不多,自耕蔬菜也能讓生活過得去,隻需買魚、肉,但對大家庭、沒時間種菜的家庭而言,白米漲價會是沉重負擔。
近來育有多名孩子的友人就告訴筆者,家庭人數眾多,半個月就吃掉一包米,本來買進口米,現改買本地米,但孩子卻吃不慣本地米,讓他十分懊惱。
早前首相安華建議民眾種菜,的確這是方法之一,但不適用於所有人,最實際做法是出手幹預市場降低物價,把62%白米自給率提高到100%。
白米漲價的課題,再次讓大家看到大馬政府一貫的遲鈍表現,早在進口白米醞釀漲價時,就該要預想連串反應、監督和介入,進口米漲價牽一發動全身,民眾紛改買本地米,後者供不應求,而政府介入的行動太慢,甚至是後知後覺有奸商偷龍轉鳳把本地米進口米參雜賣。
物價沒有最高隻有更高,政府全員不應“自我感覺良好”在通膨率降下的數據,請親自下場,看看人民現在過著“什麼都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