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马头条︱ 美国数据自闭症严重化 每36名小孩 有1人自闭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今日北马头条︱ 美国数据自闭症严重化 每36名小孩 有1人自闭

    (北海4日讯)“每36名小孩中,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槟城理大特殊教育系主任刘慧敏副教授,接受《中国报》专访时说,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表的数据显示,自闭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达到令人担忧的地步,即10年前发病率在1万名小孩中,就有4人患有自闭症;而5年前,每1000名小孩,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

    “近期内则是每100人,就有一名自闭小孩;今年最新情况再趋向严重化,即每36名小孩中,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


    (视频:陈碧珊)

    刘慧敏是理大Khamdy自闭症和全纳教育导师,并与团队拟出有关自闭症书籍及宣传单。

    她说,这些数据其实都与疫情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美国方面是根据当地8岁小孩群体,而这些小孩都是在疫情前出生,因此这些数据反映出的是一种自然发展现象。

    “当然同时也有专家研究疫情期间出生的小孩,会否加剧自闭症的发病率,由于疫情发生至今仅两年,因此还需一些时间来收集数据。”

    她也说,若根据国际卫生协会发布的数据,则是定在每100名小孩,就有一名自闭儿;但她认为这是一个保守数据,因为每个国家的卫生体系并不一样,比如我国没有一套完整化系统,去帮助及早诊断小孩患有自闭症的情况,因此会有很多案件,其实是没有被诊断及列出来。

    刘慧敏鼓励父母根据小孩的爱好,选择在孩子比较舒服的地方活动,避免刺激他们哭闹或闹情绪。

    她指出,专家指疫情会否影响自闭症形成一种广泛的情况,当中会有两种状况,即(1)疫情期间出生的小孩,他们在这两年成长情况,由于必须待在家里,形成活动及外出空间受限,也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连接。

    “(2)刚好在疫情期间怀孕的女性,因受孕期间可能承受更多压力,心理压力指数偏高,导致精神与情绪受到影响,甚至波及宝宝的心理及社交发展。”

    她强调,上述两种情况是可以靠后天来补救,除非这些小孩有先天基因上的缺陷,带有自闭症的疾病在内,这些则会比较难处理及治疗。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

    刘慧敏说,自闭症是一种早期幼儿发育疾病,在国外被称为“孤独症”,它会出现两种症状,即社交及行为上的特征,比如无法有效的双向沟通、叫他/她名字没有反应、要跟父母讨一些东西,但不会表达等。

    “至于行为上症状,例如对某些声音及灯光特别敏感,或没有敏感度,就像有小孩听到吵杂声会特别害怕,但自闭症孩子就没有反应,虽然他们的听觉是没有问题。 ”

    由刘慧敏撰写的“小康的故事”,以简单轻松与插画来叙述有关自闭儿童的全纳体验。

    她说,当父母生气时,一般小孩都会感到害怕、躲起来或哭泣,但自闭症孩子就对此不敏锐,可能只是站在原地,看着父母没有给予反应;或者父母哈哈大笑时,他们也不会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喜悦。

    “自闭症孩子会有一些爱好、固执且重复性做出一些反应,比如偏爱玩一些玩具,或机械性以同样方式玩一种玩具,以及特别偏食等。”

    6个月至1岁 可发现自闭症

    刘慧敏说,自闭症的症状一般在6个月至1岁就可发现,基本上是可以开始寻求早期治疗,但保守来讲,都是在两岁才开始接受治疗。

    “自闭症也被定义为一种终身的发展差异,若某人被诊断患有自闭症,那其实是他个人的一个特征。”

    自闭症孩子可接受早疗,通过引导及疗愈,来减少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 (受访者提供)

    她说,事实上,自闭症跟脑部发育有关,其神经系统运作与他人不一样,基本上是一种长期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及疗愈,来减少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因此患有自闭症的小孩可接受早疗(2至5岁之前)。

    她透露,通常我们在小孩半岁前,就可察觉到自闭症症状,尤其在眼神交流方面,比如父母叫孩子时,他们没有和父母有直接对视情况,或孩子要一些东西,但不会用手指或伸手出来要那些东西。

    “自闭症在6岁至12岁小孩的身上也可发现,比如他们在沟通方面并不强烈,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可到诊所寻求做一个简单评估。”

    自闭症孩子 缺乏社交能力

    刘慧敏也是理大Khamdy自闭症和全纳教育的导师。她说,很多自闭症孩子缺乏社交的天生能力,因此通过疗程来提升小孩的社交能力,如言语治疗,或进行一些活动及游戏,针对性指导他们一些社交上的技巧。

    “比如沟通方式与学习语言技巧,来改善他周围的环境及交流方式。”

    另一种是职业上治疗(Occupation Therapy),也是做一个评估,分析小孩的粗动作与细动作以及情感状况,首先就是先加强,且能掌握这些技能来执行每一天的活动。然后设计动作,提高小孩的兴趣及参与度,通常用一些玩具及游戏来改善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一旦小孩这方面提升了,他们也比较容易学习,因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学习,一切以社交为基础,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家人应多陪伴 沟通

    面对家有自闭症的孩子,刘慧敏认为身为家长及家人,可以多陪伴来协助这些小孩,这也是目前我们社会最缺乏的。

    “以前其实有很多小孩是天生有自闭症,但当时我们通过自然疗愈方式,比如和兄弟姐妹及邻居一起玩耍,那时也没有手机,这样的陪伴及接触是可以减少这种先天的不足;然而,如今的小孩就没有这种自然疗愈的空间,缺乏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机会,因此自闭症倾向就越来越明显与加剧。”

    刘慧敏与语言治疗师刘顺喜主导的自闭症儿童研讨会,获得不少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 (受访者提供)

    她说,我们当前处于依赖科技的社会,手机、电视机、电脑等,这些也是加剧自闭症的元素;因此,透过陪伴就会有沟通,父母及长辈要给小孩制造模仿的机会,让他们先看我们如何做,再鼓励他们模仿,尤其是日常上的自理如刷牙、吃东西、上厕所、穿衣服,以及单字语言学习、讲小短剧与造句等。

    “很多父母误解小孩不会讲话,就给他们看手机视频,如ABC的教学视频,以为这样就可教导孩子学习讲话;但其实视频没有提供沟通元素,纯粹是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娱乐接收,无法为小孩塑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甚至形成一个缺陷及障碍,也加剧自闭症情况。”

    让公众更了解自闭症

    刘慧敏认为,社会大众有必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因此理科大学与自闭症协会,努力推广有关自闭症觉醒活动,以提高公众对自闭症的认知与接受度。

    “或许很多人不了解自闭症孩子,甚至投以异样眼光或不谅解心态,比如父母带小孩出外用餐,有时孩子会大吵大闹,影响隔壁顾客,面对这种情况时,如果社会意识提高,公众就会理解及不会不正确的去指责家长或小孩。”

    刘慧敏(前排左)与理科大学及自闭症协会,努力推广有关自闭症觉醒活动,以提高公众对自闭症的认知与接受度。 (受访者提供)

    她说,若父母发现小孩在人多的地方,会有哭闹等这些倾向与反应,其实可从社交及感觉做评估与参考,例如小孩会哭闹,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去表达与沟通,或累了想回家。

    “我们鼓励父母和孩子建立一个沟通系统,例如用图片与手势,让小孩明白还有5分钟就要回家了;如果人潮太多或声音过大,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我们就根据小孩的爱好,选择在孩子比较舒服的地方与朋友聚会。”

    接手处理案例 逾半是自闭症

    刘慧敏说,从事语言治疗师行业近20年,很多治疗师包括她,其实接手处理的案例,有超过一半都是自闭症。

    她透露,自闭症孩子分成几种类型,第一级别属轻微症状,这种小孩具有语言能力但有迟缓状况;第2阶段属中等自闭症,即小孩语言能力与其他同龄小孩有一至两年的差异;第3阶段属重度自闭症,其语言障碍更为明显,比如5岁小孩,从其行为及语言上,只有1岁小孩的程度。

    刘慧敏指会依据不同阶段自闭症,给予合适治疗,例如中等自闭症需要更多辅助,更系统及频密性的练习,以拉近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差距。 (受访者提供)

    “我们会依据不同阶段给予合适的治疗,至于哪个阶段会比较多患者,其实每个阶段都有案例,而轻微自闭症有些会比较迟才发现,因为父母在孩子还小时,可能察觉不到有自闭症。”

    “直到上了一年级,才发现小孩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有些不一样,例如会变得很安静,不擅长与人沟通,甚至有者到了大学,才发现患有自闭症,这时刚好处于青少年发育时刻,他们也开始对生活感到困惑。”

    黄金时刻 陪伴孩子

    刘慧敏指出,尽管当今社会的父母都是双薪家庭,忙于工作,不过也可以有“黄金时刻”陪伴孩子,例如吃饭时间,不看手机,趁食物上桌前,利用空档与小孩进行一些小游戏,即使只有短短半小时,但已足够陪伴他们。

    她说,其次是在给小孩梳理时,也是最亲近的亲子时刻,比如穿衣服或洗澡时,可趁机与他们多沟通,认识身体各部位,如手掌、脸与脚趾等。

    父母可利用“黄金时刻”来陪伴孩子,比如在为小孩梳理时,多与小孩沟通,让他们认识身体各部位。 (受访者提供)

    “第三则是减少审问时间,比如我们会问小孩:你要吃什么呀?这是什么东西?这对于他们的语言学习作用并不大,也会造成小孩更抗拒与排斥。”

    “反而是要以叙述为主,例如说:你口渴了,需要喝水了,让我开水罐给你喝水;而不是以’审问’方式问他:你要喝水吗之类,毕竟这给小孩学习的词汇并不多。”

    她也说,户外活动固然重要,但让小孩接触更多其他不同的东西,也可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从而提高互相沟通机会。

    报导/摄影:陈碧珊

    ↓↓相关新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