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雙溪峇甲補選日期終於敲定,這次是輪到國盟守關,希盟攻城。
這番的“攻防戰”中,不少人以雪州新古毛補選成績指“綠潮已遜色”,意指公正黨有重奪這個選區,但明眼人都懂,不同地區的選民結構不一,民情與問題更不一樣,當然不能一概定論。
而主宰檳城這場補選的輸贏因素,何止是“綠潮”?
第一:經濟差,人人喊錢不夠用。
走一趟巴刹,賣魚的小販都說,現在海鮮價格持續下滑,蝦與魷魚1公斤價格,如今約30令吉與32令吉,但仍無法刺激買氣。
大多數基層人民喊錢不夠用丶販商喊生活慘淡時,在一定程序上折射出來的訊息,就是政府振興經濟不力,所以才搞到民間一片“慘”聲。
承諾了的變質,該做的又不做,然後這裏減補貼,那邊減補貼,又要求人民理解與犧牲。
那些州選前,大聲告訴檳城人民別壯“綠潮”,不然連短褲也不能穿出外,州選後呢?
希盟主導團結政府了,但各地依舊不時傳出穿短褲者到陸路交能局丶醫院丶甚至是警局報案,也被擋駕的個案。
團結政府內部的領袖,因為個人英雄主義搞風搞雨時,那些高喊要遏止“綠潮”的希盟政府,卻聽之任之束手無策。
第三:看誰說錯話
去年州選,檳伊黨競選10席,當中7席為馬來區,結果以全勝姿態盡數征服 。從隻贏1席變成橫掃7席,說明伊黨已經有一定的基本盤。
至於首相宣布公務員調薪這招,會不會依舊發酵,讓州選時流向國盟的公務員選票回流,還得選票箱揭開那一刻才見真章。
當然,在雙方都不願輸的關鍵情況,誰說錯話丶誰玩弄敏感及極端課題,尤其是涉及種族與宗教問題,就成了很重要因素。
還有水供及漲水費問題,選區民生課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