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當執政黨不但沒有好好解決人民的經濟與吃飯問題,反而政策上加劇漲價潮被視為向人民“開刀”時,學曆再高的候選人,也會人仰馬翻。
面對敗選,有兩名領袖的應對方式,值得關注。
一:檳州首長曹觀友
他指這是峇甲選民對當前政治情況的反應,也是人民不滿物價高漲的心聲,更是一記警鍾,團結政府將剖析選舉成績,以及探討競選期間的弱點以及得票減少原因。
二:經濟部長拉菲茲
拉大人說,初步分析,許多非巫裔在本次補選並沒有出來投票,由於巫裔與非巫裔投票率的巨大落差,猶如變成馬來區,成績主要受到投票率影響。”
如果你是選民,看到這2名當官的談話 ,會有何感受?
一:檳首長態度,態度誠懇,知道補選成績就是“民聲”。聽在面對漲潮壓力的人耳裏,也會稍為消氣。
二:拉大人的“分析”,似乎還沒看清楚柴油自動浮動加劇漲價朝而引發的巨大民怨,反而把敗選“導因”,認定華印不踴躍出來投票的造成。
為何華印不踴躍出來投票?可以被解讀為,就是因為對當前政府的不滿,又沒有最好的選擇下,寧願選擇不投票。
曆史就是一面鏡子,當經濟好丶收入穩定可以應付物價高漲時,沒有多少個習慣了安居樂意的人會想到“作反”與“求變”。
現在普羅大眾面對最大的問題呢?
經濟沒改善丶物價一直飆丶生活壓力大丶市面上一片怨氣連連而當官的承諾如兒戲,依舊紡織美好的理想夢,還說“選民下一代會感謝現在的政府”。
如此離地又不正視民心民怨,才是國盟能以比2023年州選更高多數票挫敗希盟的原因。
團結政府若不再正視貼補政策引發的民怨,忽略普羅大眾面對的漲價壓力,未來可能進行的另6場補選,也會成為一場又一場對團結政府施政能力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