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6日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民众开源节流,与去年相比,今年农历7月纸扎用品的订单,大约减少10%。
358亚福糊纸店业者高永杰(39岁)接受《中国报》专访时说,今年共接获40至50个订单,其中有大士爷、山神、判官、白无常、及牛头马面等等,而最远的订单可去到吉隆坡。
“如果当年没有行动管制令(MCO),今年(农历7月)的订单应该会有80至90单。”
他认为,在疫情之后,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改变,加上大马这几年经济走低,民众能省则省,进而冲击纸扎业。
358亚福糊纸店是槟岛为数不多,仍有承接大士爷纸扎订单的纸扎店。
他举例,同样是花3000至4000令吉,可以做一尊纸扎的大士爷,或是一尊木雕的神像,若是想要节省开支者,自然是会选择后者。
高永杰本身所制作的纸扎品,其大部分原材料都是来自国外,像是台湾等地进口,而在马币近年不断贬值下,使得原材料亦不断上涨。
“纸扎品不断起价,不是因为没有人制作,而是马币贬值致使原材料上涨,加上手工费,时间成本等,都是需要考量在内的因素。”
他指着其中一尊大士爷说,这尊约高80厘米左右的纸扎神像,就需要花上14天来完成。
他也说,今年农历7月,每日平均工作时长12小时,通常从上午9时开始,有时需要赶工的话,可以到凌晨2至3时才收工。
“尤其越靠近交货时间,就越紧张。”
不同地区大士爷 造型有些许差异
高永杰说,西马半岛不同地区的大士爷,造型上亦有着些许差异,这或许也是一种想象力的体现。
他说,其实祭拜大士爷,是否就真的能安抚到亡魂,并没有人晓得。只是来到现在,这已成为一项传统习俗,多了一层文化意义,习俗应传承下去。
他举例,仅仅是一水之隔的威省,或是吉隆坡一带的大士爷,其身旁有些会附有“金银山”造型。但在槟岛的话,则不多见。
“但是,这些想象并不是凭空捏造,它们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产物’。”
他补充,比如大士爷头顶上设有的一尊小观音像,就是为了表明大士爷实为观音化身。
“大士爷的由来众说纷纭,来自观音化身是其中一种说法。”
纸扎非夕阳行业 人们思维需改变
高永杰不认同,纸扎业是夕阳行业的说法。他说,或许在未来,人们祭拜的形式会有所改变。
“农历7月拜大士爷,已成为一个文化习俗,所以,只要需求有在,纸扎业就不会消失,至少短期内看是如此。”
他说,比如在台湾,这一些和民间习俗相关的产业,并不乏接班人,同时其产业亦能稳健生存,而当地人民也不太会对该产业抱有“夕阳行业”的想法。
他说,为此,人们应尝试以不同眼光和视角,去看待所谓的“夕阳行业”。
除了制作纸扎品,高永杰平日也会不断专研相关工艺,精益求精。
他说,很多东西其实是一分钱一分货,不应该单凭价钱,去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
“愿意买LV的人,从来不会嫌LV贵,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他们认可LV这一品牌的价值。”
街区重视请歌星 多过定制大士爷
高永杰说,人们其实应去探究,每逢农历7月,进行种种祭拜的背后意涵是为何。
“为什么每到(农历)7月,我就要做大士爷?那是因为,人们相信在这时请大士爷来,可以阻止亡魂作乱,而这也是人们在此时会祭拜大士爷的原因。”
他说,不过目前的现状是,部分主办方宁可花大钱设歌台,请歌星唱歌,反过来却以省钱为由,不做(定制)大士爷。
他说,农历7月设歌台目的,是为了让来到阳间的“好兄弟”,有表演可观赏。
他认为,现在反而是人们更享受其中的演出,并似乎忘了农历7月背后的含义。
“此举是本末倒置,也让农历7月,与中元节逐渐失去其原有含义。”
报道:谭永亮 摄影:杨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