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0日讯)不分种族坐在一起吃叻沙,Pak Majid Laksa Beras,经社交媒体广传,近日客似云来,不止吸引外地人慕名而来,连外劳也光顾。
视频:黄意婷
这是一家位于威北平安村的叻沙店,创办人是马吉(Majid),当地人都尊称他为马吉伯(Pak Majid),经营叻沙生意50年,如今年事已高,在家享受退休生活,店面由儿子阿都拉欣协助打理。

Pak Majid Laksa Beras少东阿都拉欣(27岁)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平安村的地理位置是马来甘榜及华人村落,因此到他家门店光顾的人,多数是华裔和巫裔,偶尔也有印裔顾客。
最让他惊喜的是,孟加拉籍外劳也会吃叻沙,他们偶尔也会进来享用。

他也不知道其店面在社交媒体宣传下,为他家带来很多客人,还有外地人不远千里前来,有者来自新加坡、怡保及吉隆坡,若遇到公假,顾客会比平时来得更多。
“友人给我看社交媒体发的短视频,浏览量更是一度达到200多万次,最近更是客似云来,我很开心、也很感谢。”

他透露,这一带有4家叻沙店,都是友族经营,顾客群同样也是三大种族,都是非常和谐的地方。
“美食不分种族,大家一起坐下来享用美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米制叻沙 口感扎实 米香阵阵
Pak Majid Laksa Beras的叻沙特色是,叻沙条是采用米制成,纯天然无添加,因此他们的叻沙吃起来会比一般叻沙扎实,需要细细品尝,咀嚼时会有米香留于齿间。
阿都拉欣说,他家售卖的叻沙有三种,有叻沙米粉(Bihun Laksa)、普通叻沙及米叻沙(Laksa Beras),而米叻沙是他家的招牌。

米叻沙的特点就是,看起来有点粗糙,与普通叻沙的顺滑不一样,口感偏扎实,需要细嚼才能品味其中米香味。
他家的叻沙口味咸酸,配料分别为有苏东及没有苏东,苏东也是秘制调料,口味带甜微辣,苏东用料新鲜,吃起来弹嫩鲜香。
传承父亲手艺 家人一起经营
阿都拉欣说,从叻沙汤底到面条,都是师承父亲,他自小跟着父亲学习做叻沙,店面除了卖叻沙,还有红豆冰、糕点及虾片,虾片也是他们家的招牌。
他家门店有两间,一间在平安村,另一间在甲抛峇底,每天营业,冠病疫情前,他们会在威北及吉南区的夜市摆摊,之后收回,把重点放在店面。

他说,店内的生意都是家人一起经营,每天都营业,除了特别假期,才会暂时休业。
“在开设门店前,父亲是流动贩售叻沙,一开始骑着脚踏车,之后换成罗厘,再之后才开店,店铺至今开张了近30年。”
民众访问
“美食是不分地域、种族及国籍,是和谐的最佳桥梁,因此我们都爱吃叻沙!”
食客占比里(52岁)和西蒂(45岁)夫妇,来自居林,是这家叻沙店的常客,凡经过肯定点叻沙、小糕点、虾片和红豆冰。

他们很喜欢这里的环境,非常和谐,三大种族一起坐下来用餐,在这家店被广传前,他们一直都来光顾。
陈先生(40多岁)则说,很爱尝试友族的食物,因此会前往不同的友族食肆“找吃”,本身最喜欢的是叻沙。

食客周先生和周太太(40多岁)说,各族食物独具特色,而这家店的环境,也很友好,很难得看到三大种族,可以坐在一起吃着同样的食物。
他们也说,当下不少种族课题遭有心人士挑起,其实人民之间是很和睦的,最重要是团结一致。

阿伦(25岁)及阿光(30岁)一有空,就会在这一带吃叻沙。他们说,这里的叻沙除了环境好,味道也有自己的特色。

阿斯鲁(41岁)觉得,这里的叻沙味道极好,他是威北甲抛峇底人,刚好经过就来用餐,他也很喜欢这里三大种族和谐共处的环境。

报导、摄影:黄意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