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公埕美食街闊別3年整修工程期間暫關,終於在勞動節當天重歸眾人眼前,既然是以新面貌示人,那麽無論建築或小販美食,肯定和以前大不同。
數十年前的大山腳,外圍許多住宅區巴刹,還不如大山腳市區巴刹這麽熱鬧,當年所有人上市集采購得往市區巴刹跑一趟,買菜後就會到巴刹街旁的伯公埕吃早餐才回家,這條美食街也喂飽許多晚間和清晨勞作幹活的巴刹工友。
早期沒嚴格規劃管製,伯公埕玄天廟三面小販攤檔環繞,當中許多是經營多代,還記得走進美食街有老婆婆擺地攤賣蔬菜,還有豬肉丶燒肉丶糕點丶炒米粉丶米台目等攤檔。
再往裏頭走就來到五代人經營的粿什丶咖喱面丶粿條湯丶油條,亞合咖啡店丶已故小販易文祥經營的廣西福建面映入眼簾,那時沒有屋頂遮風擋雨,傾盆大雨人們就躲進老厝騎樓下。
以往這條街狹窄而潮濕,人潮擁擠,周六日一片人聲鼎沸,有節慶大日子尤其農曆新年或中元節非常熱鬧,各種食物飄香刺激著味蕾,早期隻要東西好吃就可;至於衛生丶顧客抽煙丶小販油汙廚餘棄溝渠,大家就開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近許多民眾重回美食街,有感已回不去舊時代“人情味”的景況,當然大家可以為此而懷念丶感歎,但也要接受這一變遷,腳步終究要往前邁進,兒時味道就留於回憶裏細細回味吧。
美食街一切都還在調整及磨合,也需要時間慢慢成為美食街應有的熱鬧,重量級的老味道如粿什丶廣西福建面雖沒回歸,但卻迎來不少新的美食攤檔,大家何不給他們機會,讓不同美食百花齊放,再飄香下一個百年。
伯公埕丶老厝和美食街是當地特色“組合”,數年前被大火焚毀的伯公埕百年一修,毗鄰老厝也是,如今美食街也“歸隊”,管理層必須大膽為餐飲作業帶來改革,堅定貫徹環保作業流程丶杜絕邊吃邊抽煙行為及過濾油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