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7日訊)漁產增,需求減,農曆新年後魚價及銷量皆下跌近50%。
根據本報記者今早走訪峇央峇魯濕巴刹時,魚販皆告知,和農曆新年前夕相比,目前漁產量有所增加,但需求卻減少了,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導致魚價下跌。



當中,新年前1公斤白鯧與蝦要價70至80令吉,如今1公斤的白鯧隻售賣40多令吉;蝦也同樣從新年前1公斤叫價70多至80令吉,跌至目前1公斤約50令吉。
同時,魚販也告知,齋戒月期間,巫裔顧客購買量減少,以及巴刹翻新工程遲遲未竣工,也是民眾卻步購買的原因之一。
該巴刹魚販蔡德順說,目前漁獲非常充足,許多魚價也跟著下跌,像白鯧售價就跌了將近5成。
“齋戒月即將來臨,巴刹的魚銷量也同樣銳減近50%。所以,不見得漁產量多就會賺錢。”

他說,該巴刹的攤格租金每月150令吉,有時會賺錢有時也會虧錢。
另一方面魚販梁永全(28歲)也認同,由於目前是齋戒月,所以銷量進一步下跌近50%。
“齋戒月期間,穆斯林餐館一般選擇在白天休業,所以要買魚與蝦的顧客自然減少,至於魷魚銷量還算過得去。”

他也認為,巴刹海鮮攤位的翻新工程一直未如期竣工,也造成銷量減少。
“目前我們在露天泊車場擺攤,占用了本就不多的泊車位;不論是擺放貨物的空間,還是顧客的走道,和以前比較既相對狹窄;而該地面容易形成積水,使環境更加潮濕,不利走動。”
他希望相關工程能盡早完工,以期顧客能進一步回流。


顧客購買小魚居多
峇央峇魯巴刹魚販傅棟升(30歲)認為,目前顧客以購買小魚,如甘望魚與沙丁魚等居多。
“小魚一般較便宜,1公斤才10多令吉;這裏的話,周末人潮會比較多;平常其實還蠻少人的。”
他說,漁產量多寡和天氣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如今則是買氣不高。
“魚價在兩個月並沒有太多波動,至於生意額減少多少,我沒仔細去算。”

身為家庭主婦的莎拉(60歲)說,雖然在齋戒月時,吃的比平時少,但齋戒月市集的食物售價會比較高,所以還不清楚開銷是否有減少。
“我第一次來峇央峇魯巴刹采購食材,平時都是去敦沙頓花園巴刹一帶。我覺得這裏的海產新鮮,價格公道。”
她花了20令吉,買了小白鯧和沙丁魚。


通貨膨脹致民眾對海產需求降低
峇央峇魯巴刹小販公會主席陳建𣚦認為,通貨膨脹是導致民眾,對海產需求和購買量都下降的原因之一。

陳建𣚦也是該巴刹的魚販,他以白鯧與蝦為例,雖然目前1公斤售價已分別跌至40多令吉及50令吉,但一樣買氣不高。
“售價變低了,購買量也跟著走低;這說明市場目前是供過於求,需求量低。”
他說,一般上,巫裔顧客較青睞硬尾魚、石甲魚,魔鬼魚,黑鯧等海鮮。